据说唐筛两个数值大于1生男孩?真相就在孕检报告单上

来源:试管婴儿网 作者:试管婴儿网 更新时间:2023-03-30 点击数:

唐筛检查一般指唐氏筛查,通过化验孕期女性的血液来检测其血清中甲型胎儿蛋白和绒毛促性腺激素等,来判断胎儿患先天愚型、神经管缺陷的危险系数,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着做唐筛检查可以判断生男生女,且两项数据都大于1就是怀男孩,那么这些说法是否准确,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据说唐筛两个数值大于1生男孩?真相就在孕检报告单上(图1)

做唐筛能判断胎儿患神经管缺陷的几率

唐筛两个值两个大于1生男孩

通常女性在怀孕11-13周的时候,需要到医院做唐筛检查,民间对于唐筛两项的检查结果有很多说法,常见的是数据在0.4以下,生男孩可能性大,数据在1.0以上,生女孩可能性大,如果唐筛两个数据都大于1那么生女宝宝可能性大,因此唐筛结果两个数据都大于1并非一定生男孩。

据说唐筛两个数值大于1生男孩?真相就在孕检报告单上(图2)

孕13周可做唐筛检查

另外,唐筛主要是用于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唐氏症以及危险程度,并不能用于鉴定胎儿性别,毕竟决定生男生女的因素主要在于男方,当X精子和卵子结合,会生女孩,当Y精子和卵子结合会生男孩,所以唐筛两个数据大于1生男孩和生女孩都是有可能的。

生男孩的唐筛单子

在唐筛检查报告单上,通常有三个指标即:AFP、HCG、UE3,每个指标都有mom值,准妈妈就是通过mon值大于或小于1来判断生男生女,当AFP的值大于1,且hcg小于0.5时是男孩,当HCG的值在0.5和1之间,AFP大于1则是男孩,AFP小于1是女孩,以下是生男孩的唐筛单子:

据说唐筛两个数值大于1生男孩?真相就在孕检报告单上(图3)

生男孩AFP的值大于1

其实唐氏筛查不能判断出胎儿性别,该项检查主要是用来筛查胎儿是否发育畸形、以及是否唐氏儿,唐筛能否过得了,需要通过AFP、HCG、UE3三个指标进行综合检查,至于mom值大于或小于1与胎儿性别没有关系,它与胎儿是否健康却息息相关。

Tips:

唐氏筛查是唐氏综合征产前筛选检查的简称,在临床上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检查首手段,主要是通过化验孕妇血液并结合年龄、体重、孕周等方面的情况来检测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几率,一旦确诊胎儿患有唐氏综合征,要及时终止妊娠。

已生宝妈经验分享

民间流传着不少鉴定胎儿性别的方法,如肚型看男女、胎梦看男女等,现在还有比较新的推断方式,彩超结果看男女、唐筛结果看男女、无创DNA结果看男女等,但这些方法是否准确,下面就给大家列举了几个过来人的经验,可供参考。

兔兔小可爱
怀孕前三个月基本没有孕吐反应,且食欲大增,但在怀孕前我的饭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现在一天要吃6、7顿饭,导致胖了不少,之前就听不少老人说怀孕后食欲大增吃的多的就是生男孩,我还不信觉得是迷信,然后又去医院做了个唐筛,发现两个数值大于1,后来真的生了个大胖小子。
这世界有光
在怀孕之前我非常讨厌吃酸的食物,稍微有一点点酸的食物她都吃不下,但是自从她怀孕之后他就变得非常喜欢吃酸的,连一整个酸柠檬她都能够面无表情的吃下去,就好像味觉失灵了一样,再结合网上说的唐筛结果家里人都觉得她怀的可能是个男孩,上个月的时候她也真的生了个男宝宝。
快快乐乐
因为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所以家里面非常希望这次能生个儿子,但是我酸的辣的都能吃,就不太好判断是不是怀男孩,后来听说看唐筛数值能知道宝宝性别,mom值小于一也就是生女孩,当时特别失望,但后来生下的是儿子,所以唐筛看男女也不是很准确嘛。
生男孩症状汇总

生活中流传的预测生男生女的方法很多,且怀儿子和闺女的症状区别非常大,如B超单有三个亮点、喜欢吃酸的食物、nt值大、孕早期胸部变大等均是生男孩预兆。为了让大家更好提前知道自己怀的是男是女,下面整理了一些生男孩的症状,可供参考:

生男孩症状 100%生男症状 怀男孩3个亮点 上身早是男孩 提示怀了男宝 医学怀男孩特征 孕早期胸变大 已生男孩孕囊图 怀儿子早期征兆 怀儿子验孕棒 怀男孩40天感受 怀男孩乳房特点 怀男孩晨尿图片 怀男孩看头发 怀儿子雄性激素 怀男宝上身感觉 乳头疼怀男孩 害喜早怀男孩 怀孕前三个月懒 怀儿子累不累腰 验孕棒线深浅 小鸡b超图片 胎囊3个数据 生男宝初期胃口 唐筛两个大于1 怀男宝孕妇面相 怀儿子双顶径大 孕初期早醒 怀男孩顶着胃 怀孕内裤黄 8周验血没有y 8种女人生男孩 怀儿子怕冷嗜睡 左边着床是男孩 怀男宝hcg低 孕囊偏左是男孩 下午孕反重

注意,以上方法准确性不是很高,只能当做娱乐,如果想确切知道胎儿性别还是到医院进行B超检查。但由于这类医学鉴定在国内把控较严,且私自进行检测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建议大家安心等待生产,是男是女生下来便知。

试管婴儿
加入收藏

本文标题:据说唐筛两个数值大于1生男孩?真相就在孕检报告单上

本文链接:http://m.2ivf.com/news/12431.html